塑山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庭院山石技術,它充分利用混凝土、玻璃鋼、有機樹脂等現代材料,以雕塑藝術的手法來仿造自然山石。塑山造型能與現代建筑相協調,隨地勢、建筑而塑山。用塑山技法來表現黃蠟石、英石、太湖石等不同石材所具有的風格,可以在非產石地區布置山景,并利用價格較低的材料,如磚、砂、水泥等,獲得較高的山景藝術效果。
塑山施工靈活方便,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在重量很大的巨型山石不宜進入的地方,如室內花園、屋頂花園等,任然可以塑造出殼體結構自重較輕的巨型山石。
塑山工藝是在繼承發揚我國庭園的山石景藝術和灰塑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真石掇山、置石同樣的功能,因而在現代庭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 塑山設計與方法
塑山設計要綜合考慮山的整體布局以及與環境的關系,以自然山水為藍本,進行設計,因而理山之理同假山。但是塑山與自然山石相比,有干枯、無生氣等缺點,設計時要多考慮綠化與泉水的配合,以補其不足。塑山是用讓你工材料塑成的,難以表現石的本身質地,所以宜遠觀而不宜近賞。
塑山如同雕塑一樣,首先要按設計方案塑造好模型,使設計立意變為實物形象,以便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模型常以1:10-1:50的比例用石膏制作。塑山工藝模型一般要做兩套,一套放在現場工作棚,一套按模型坐標分解成若干小塊,作為施工臨模依據。并利用模型的水平、豎向坐標劃出模板、包絡圖和懸石部位,在懸石部位表明預留鋼筋的位置及數量。
塑山模型制作工藝 |
工序 |
材料 |
制作方法 |
底盤制作 |
木方、木板 |
按1:10-1:50的比例,用木板制作一個假山平面板,在板面上刻縱橫坐標(50mmX50mm的方格網) |
塑造 |
木樁、麻絲、石膏粉 |
在假山平面板上,按山峰標高豎立木柱,將麻絲纏扎在木柱上,然后把石膏粉用水拌和成糨糊狀稠液再涂抹其上。如此多次涂塑,使山體成形,再用刀具反復修整,假山模型就基本成形了 |
刷漿 |
石膏漿 |
用排筆蘸石膏漿通刷模型 |
著色 |
鉻綠、墨汁 |
將鉻綠用水拌和,加入墨汁和少許石膏粉,然后用毛刷蘸顏色,通刷模型和底盤 |
刻劃坐標系 |
小刀、小鋼、鋸條 |
按1:10-1:50在山體上刻劃50mmX50mm的坐標網 |
二、塑山工藝流程與技術要點
1、塑山施工的工藝流程
(1)磚骨架塑山。開線放樣——挖土方——澆混凝土墊層——磚骨架——打底——造塑——面層批蕩及上色修飾——成形。
(2)鋼骨架塑山。開線放樣——挖土方——澆混凝土墊層——焊接港骨架——作分塊鋼架,鋪調鋼絲網——雙面混凝土打底——造型——面層批蕩及上色修飾——成形。
另外,對于大型置石及假山,還需要制作鋼筋混凝土基礎并搭設腳手架
2、 塑山施工的技術要點
(1)基架設置。塑山的骨架結構有磚結構、鋼架結構、混凝土結構和三者的組合結構,但也有用建筑垃圾、毛石作骨架結構的。磚結構簡便節省,方便修整輪廓,對于山形變化較大的部位,可結合鋼架、鋼筋混凝土懸挑使用。山體的飛瀑、流泉和預留的綠化洞穴位置,要對骨架結構作好防水處理。坐落在地面的塑山要有相應的地基處理,坐落在室內的塑山則須根據樓板的構造和荷載條件進行結構計算,包括地梁和鋼梁、柱和支撐設計等,施工中應在主基架的基礎上加密支撐體系的框架密度,使框架的外形盡可能接近設計的山體形狀。
(2)泥底塑形。用水泥、黃泥、河沙配成可塑性較強的砂漿,在已砌好的骨架上塑形,反復加工,使造型、紋理、塑體和表面刻畫基本上接近模型。在塑造過程中,水泥砂漿中可加纖維附加料以增加表面抗拉能力,減少裂縫。常以水泥砂漿做初步塑形,形成大的峰巒起伏的輪廓,如石紋、斷層、洞穴、一線天等自然造型。若為剛骨架,則應先抹白水泥、麻刀灰二遍,再堆抹C20的豆石混凝土,然后于其上進行山石皴紋造型。
(3)塑面。在塑體表面進一步細致地刻劃出石料的質感、色澤、紋理和表層特征。質感和色澤根據設計要求,用石粉、色粉按適當比例配白水泥或普通水泥調成砂漿,安粗糙、平滑、拉毛等塑面手法處理。對于紋理的塑造,一般來說,以直紋為主、橫紋為輔的山石,較能表現峻峭、挺拔的姿勢;橫紋為主、直紋為輔的山石,較能表示瀟灑、豪放的意象;綜合紋樣的山石則較能表現深厚、壯麗的風貌。通常情況下,用砂漿罩面塑造山石的自然皴紋。
(4)設色。設色在塑面水分未干透時進行?;旧{用顏料粉和水泥加水拌勻,逐層灑染。在石縫孔洞或陰角部位略灑稍深的色調,待塑面九成干時,在凹陷處灑上少許綠、黑或白色等大小、疏密不同的斑點,以增強立體感和自然感。石色水泥漿的配制方法是采用彩色水泥直接配制而成,如塑黃石假山時采用黃色水泥,塑紅石假山則用紅色水泥。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但是色調過于呆板和生硬,且顏色種類有限。另外,也可以在白色水泥中摻加色料。此法可配制成各種石色,且色調較為自然逼真,但技術要求較高,操作亦較為繁瑣。